多通道脉搏波技术开启中医诊疗新维度——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专家作客医技信息学院科研工作坊

2025-04-25 10:01:43  |  教学科研办公室


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与医工融合发展,医技信息学院于2025年4月17日举办第26期科研工作坊,特邀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张以涛副研究员、耿兴光助理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张以涛副研究员系统介绍了中医智能装备的研发背景与意义,指出传统中医诊断手法主观性强、标准化难度较大。团队将智能传感技术与多维数据融合方法相结合,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实现了中医脉象(如浮、沉、迟、数)和舌苔特征(厚薄、润燥)的定量化解析,并以冠心病、结直肠癌辨证分型等实际案例,阐明智能装备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成效,为推动中医诊疗标准化、精准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耿兴光助理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团队在多通道脉搏波技术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自主研发的高精度柔性传感器阵列和三维柔性仿生复合压力传感器。该技术通过高分辨率多通道采集探头,精准复现传统中医寸关尺脉诊的三维压力分布特征,实现了脉搏波信号的定量化采集与精准分析,有效解决了传统脉诊客观性不足的难题。目前,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桌面式脉诊仪及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的研发,有力推动了中医诊疗技术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

在互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就单通道与多通道信号采集的差异、脉搏波信号降噪算法优化等问题与两位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赖小波副院长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科研工作坊深入展现了微电子技术与传统中医学交叉融合的最新进展,为学院深化医工融合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科研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启示。学院将持续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医智能诊疗设备研发及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报告人简介:

张以涛,工学博士(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无线通信、数字信号处理和数字电路系统设计研究,目前主要开展中医现代化技术装备研发,聚焦脉搏波智能感知与分析技术。累计发表SCI论文12篇、EI论文11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中医相关专利20余项。研究致力于开发特色软硬件产品及核心芯片,推动个性化健康管理系统的技术落地。

耿兴光,工学博士(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副高待遇)。主要从事医疗电子信息化和人体微弱信号分析与建模研究,拥有丰富的生物信号处理经验。主持研发的多通道中医脉诊仪及脉象复现仪已完成技术孵化,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证4项,在多家医疗机构成功应用。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参与制定脉诊仪传感器行业标准1项。


上一条:校企合作结硕果,产教融合谱新篇—浙江中医药大学与杭州惠耳听力共建“十三五”省级实践教育基地成效显著 下一条: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研究生喜获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诊断学和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方向)研究生学术论坛”一等奖

关闭

 

学院微信公众号

关注:医技点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