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杭城夏木葱茏,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文校区迎来一批特殊的归客。7月19日,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2005届计算机专业的学子们,在阔别母校整整二十年后,从四面八方如约归来。时光荏苒,当年青涩的学子如今已携着各自事业与人生的硕果,带着对母校的深深眷念与对同窗师长的真挚情谊,再次回到梦想启航的地方。

廿载光阴流转,却未曾冲淡记忆。校友们怀着追溯往昔的深切情怀,参观了记录着学校厚重历史的浙江中医药博物馆,并在校园各处驻足流连。

校友座谈会上情意融融。学校副校长黄建波、党委委员马重阳亲临会场,原计算机系系主任、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王海舜,校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志敏,校友办副主任陈立兵,校离退休工作处退休科科长方怀芒(原计算机专业辅导员),学院党政领导班子以及昔日信息系的恩师们悉数到场,与归来的学子们围坐一堂,围绕首家中医药院校开办计算机本科教育的“首创”精神、“首届”计算机毕业生的成就和发展等方面开展讨论,并就如何进一步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反哺母校、母院发展积极发言。

黄建波副校长介绍了学校这二十年发展变化,并深情回忆:“作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第一个吃螃蟹’设立计算机本科专业的开创者,深刻体会在中医药学府中探索计算机科学这条新路的艰辛与荣光。当年你们用代码编织理想,如今已在数字浪潮中成为砥柱。无论走多远,浙江中医药大学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原乡。”

校党委委员马重阳肯定了首届学生在校期间在知识储备和思维训练所做努力,同时提醒同学们要平衡好家庭、事业和健康三者之间的关系,鼓励同学们要终身努力,知足常乐。

时任计算机系系主任、原信息技术学院院长王海舜老师,作为当年筚路蓝缕的亲历者,与校友们共同抚今追昔,那些创业初期的挑战与师生携手破冰的奋斗点滴,化作此刻满堂的笑语与掌声。从中医药知识宝库的土壤里萌发数字梦想,他们以“数字岐黄”的独特身份,在科技与医学交叉的领域里开疆拓土,获全校首个省“挑战杯”特等奖、首个全国“红旗团支部”等等荣誉,充分体现自律自信、奋发图强的“首创”精神,成为时代浪潮中一道别致的风景。

医学技术与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青代表学院对首届校友在岗位上取得的成就表示祝贺:“作为学校计算机‘黄埔一期’的学员们,在‘垃圾街’的烟火气中探讨代码,在有限的机房资源里磨炼技能,在专业初建的探索中练就了一身本领,是专业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奠基人,为学弟学妹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现为蚂蚁金服工程师黄小微同学作为校友代表向母校表达感激之情,学校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持续鼓舞其升学深造和日常工作。

最是书香能致远,反哺情深见初心。最后,校友们为学校捐赠校友树,用于富春校区建设,校友办副主任代表学校接受捐赠。这份凝聚着全班深情的捐赠,既是献给母校的赤子心笺,更是为新一代学子点亮的引路星火。

廿载岁月如歌,归来赤心如初。当日的校园,因这场跨越二十年的重聚而倍加温暖。浙江中医药大学这方培育了“数字岐黄”先锋的沃土,见证了一代学子如何将计算机的严谨逻辑根植于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之中,在时代浪潮中扬帆远航。如今,他们载誉归来,不仅为母校带来了骄傲与荣光,更以智慧和力量,为母校面向未来的腾飞之路增添了无限希望与动能。那些在校园里重新响起的熟悉笑声与脚步,正是对那段峥嵘岁月最深情的回响,亦是对下一个辉煌二十年最真挚的期许与承诺——无论岁月流转,此心归处,仍是母校。
